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清洁供暖制冷技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空气源热泵(Air Source Heat Pump, ASHP),凭借其高效利用环境空气热能、显著节能减排、运行稳定可靠以及应用场景广泛等突出优势,正从一项颇具潜力的技术方案,迅速成长为全球暖通空调与热水供应市场的主流选择。而在中国,一系列强有力的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如同强劲的东风,为空气源热泵产业的腾飞注入了澎湃动力,推动市场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一、 政策东风: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激活市场潜能
中国政府对空气源热泵产业的扶持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顶层设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多层级、多维度的政策密集出台,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合力:
-
国家战略引领,明确发展方向:
-
“双碳”目标驱动: 实现碳中和的核心路径之一是能源消费端的深度电气化和清洁化。空气源热泵作为电能替代化石能源(煤、油、气)供暖制冷的利器,其战略地位在国家能源转型蓝图中被反复强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均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
建筑节能强制要求: 新版《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等强制性标准,大幅提高了新建建筑的节能要求,鼓励或强制要求采用可再生能源供暖制冷系统。空气源热泵成为满足新规、降低建筑运行碳排放的关键技术选项。
-
清洁取暖攻坚,释放巨大市场空间:
-
北方地区“煤改电”工程: 这是推动空气源热泵市场爆发式增长的最直接、最强劲的政策引擎。为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民生,国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大规模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改造,明确将空气源热泵作为“煤改电”的主力技术路线之一。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巨额补贴,覆盖设备购置和部分安装费用,极大降低了用户初始投资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从试点示范到全面铺开,“煤改电”工程为热泵企业带来了海量的户用及小型集中供暖项目订单。
-
南方清洁采暖需求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极端天气增多,长江流域等传统非集中供暖区域的冬季采暖需求日益旺盛。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和推广空气源热泵等清洁、分散的采暖方式,相关政策支持和补贴试点范围逐步扩大。
-
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降低应用成本:
-
购置补贴: 除“煤改电”专项补贴外,部分省市对居民或单位购买符合能效标准的空气源热泵产品提供直接财政补贴或消费券。
-
运行补贴: 一些地区对使用空气源热泵采暖的用户给予电价优惠或运行费用补贴(如低谷电价政策),降低其长期使用成本,提升经济性。
-
税收减免: 生产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的企业可能享受所得税优惠;符合条件的热泵产品可能纳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或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
-
能效标准提升与绿色标识认证,引导产业升级:
-
国家不断提高空气源热泵产品的能效准入门槛(如新版GB 21455《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对热泵空调的更高要求),淘汰低效产品,倒逼企业技术创新。
-
中国能效标识、绿色产品认证等制度,帮助消费者识别高效节能产品,引导市场向高质量、高能效方向发展。
-
地方性政策百花齐放:
-
各省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气候特点和环保压力,纷纷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推广政策。例如,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鼓励“空气能+”多能互补;在夏热冬冷地区重点推广冷暖两联供;在工业领域推广热泵用于工艺加热或余热回收等。
二、 市场响应:政策催化下的蓬勃发展与结构升级
在强有力的政策驱动下,中国空气源热泵市场展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和结构性的积极变化:
-
市场规模持续高速扩容:
-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空气源热泵市场(含内销与出口)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甚至更高的增长率。即使在宏观经济波动时期,其增长韧性依然显著。
-
零售市场(家用及小型商用)与工程市场(大型商业、集中供暖、工农业应用)齐头并进。户式采暖、中央空调(冷暖两联供)、商用热水、泳池恒温、工农业烘干等细分领域全面开花。
-
“煤改电”工程贡献显著,后市场潜力巨大:
-
北方“煤改电”工程在短期内创造了巨大的安装量,不仅直接拉动了设备销售,更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了空气源热泵的概念,培养了用户习惯。
-
随着早期安装的设备陆续进入维护、更新周期,以及非“煤改电”区域的渗透率提升,后“煤改电”时代的可持续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
产品与技术迭代加速:
-
变频技术普及: 变频空气源热泵凭借其出色的部分负荷能效和舒适性,已成为市场绝对主流。
-
低温性能突破: 搭载喷气增焓等技术的超低温热泵,制热能力在-25℃甚至-30℃环境下依然强劲,有效解决了北方严寒地区的应用痛点,拓展了市场地理边界。
-
两联供/三联供系统兴起: 一套系统解决采暖、制冷及生活热水需求的高效方案,因其舒适节能、节省空间等优势,在高端住宅和商业项目中备受青睐。
-
智能化与物联网: 远程控制、智能联动、故障诊断、能耗管理等功能成为产品标配,提升用户体验和运维效率。
-
应用场景多元化: 从传统的家用热水、采暖制冷,向工农业生产(如烘干、恒温养殖)、商业服务(酒店热水、泳池恒温除湿)、区域能源站等更广阔领域延伸。
-
产业链日趋成熟与完善:
-
上游核心零部件(如压缩机、换热器、控制器)的国产化能力与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供应链更加安全稳定。
-
中游制造企业数量增加,头部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
-
下游销售渠道多元化(专卖店、暖通公司、电商平台、工程商),专业安装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
出口市场表现亮眼:
-
欧洲能源危机加速了其能源转型步伐,对高效节能的空气源热泵需求激增。中国作为全球热泵制造大国,凭借成熟的产业链、性价比优势和技术积累,出口量大幅攀升,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供应源。
三、 机遇与挑战并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市场高速增长的同时,空气源热泵行业也面临着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
挑战:
-
政策依赖性与波动风险: 部分细分市场(如户式“煤改电”)对补贴政策高度敏感。政策调整或退坡可能带来短期市场波动。企业需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
安装质量与服务能力瓶颈: “三分产品,七分安装”。市场爆发式增长导致专业安装队伍短缺,安装不规范、服务不及时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用户体验和行业口碑。建立健全标准化的安装服务体系、加强人员培训认证至关重要。
-
成本与价格压力: 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对企业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提出挑战。同时,在非政策市场,初始投资成本仍是部分用户犹豫的因素。
-
技术同质化与创新深度: 核心技术创新(如更高能效、更低成本、更环保工质应用)仍需突破,避免陷入低水平价格竞争。
-
标准与监管完善: 新兴应用领域(如大型集中供暖、工农业应用)的标准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需加强以杜绝劣质产品。
-
机遇:
-
“双碳”目标长期牵引: 实现碳中和是长期国策,为空气源热泵替代化石能源提供了持续的政策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
建筑节能改造蓝海: 存量建筑的节能改造是巨大的增量市场。热泵作为高效清洁技术,在既有建筑供暖制冷系统更新换代中潜力无限。
-
国际市场空间广阔: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欧洲、北美、亚太等地区对热泵需求旺盛,中国企业的出海前景光明。
-
技术融合与智能化: 与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技术的融合(光储热泵系统),以及人工智能在系统优化控制中的应用,将创造新的增长点和价值空间。
-
工农业应用深化: 在工农业生产中替代传统锅炉等高耗能设备,应用场景不断被挖掘和验证,市场潜力巨大。
四、 未来展望:政策护航,创新驱动,共建绿色低碳未来
可以预见,在“双碳”目标的长期引领下,空气源热泵作为关键低碳技术,其战略地位将更加巩固。未来的政策支持预计将呈现以下趋势:
-
从“补贴驱动”转向“长效机制”: 政策重心可能从初装补贴逐步转向完善电价机制(如深化峰谷电价、探索热泵专属电价)、碳交易市场衔接、绿色金融支持等长效机制建设。
-
标准引领与质量监管并重: 进一步提高能效、环保、安全等标准,强化市场监管和产品抽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
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 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新型环保制冷剂、更高能效系统)、智能化应用以及在新场景(如工业余热回收、数据中心冷却)的示范推广。
-
加强国际合作: 对接国际标准,促进技术交流,支持企业“走出去”。
乘势而上,向绿而行
政策东风劲吹,为空气源热泵市场铺设了高速发展的跑道。从北方“煤改电”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燎原全国的清洁冷暖革命;从单一的家用热水,到多元化的商业与工业应用;从国内市场的主力军,到闪耀全球的“中国制造”,空气源热泵产业在政策的精准浇灌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随着政策体系的持续优化、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以及产业链的日益成熟,空气源热泵市场必将乘势而上,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宏伟征程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释放更加澎湃的绿色动能。这场由政策引领、市场响应的清洁能源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着中国的能源消费版图,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