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近日下达2025年第二批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136亿元,覆盖北方清洁取暖、工业污染治理、VOCs减排等关键领域,
辽宁(14.59亿)、山东(11.77亿)、河北(10.85亿)位列分配金额前三。叠加2024年底提前下达的204亿元首批资金,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总预算已达340亿元,与2024年持平。这笔资金的流向,正深刻重塑清洁能源产业格局,
空气能热泵成为最大受益者。
一、政策核心:绩效导向与项目储备决定资金分配
此次资金分配凸显两大创新机制:
-
“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刚性原则:
要求各省提前完成项目储备库建设,
对已获其他中央资金支持的项目禁止重复申报,避免“资金闲置”。2025年因项目储备不足, 20个省份被调减资金,最高扣减达3亿元;相反,项目质量高、执行效率好的地区获得额外奖励。
-
动态绩效挂钩机制:
资金分配与
PM2.5改善率、清洁取暖项目合格率(≥80%)、群众满意度(≥90%) 直接绑定。例如广西在分配2.89亿元首批资金时,优先支持钢铁/水泥超低排放改造等38个入库项目,精准匹配地方减污需求。
二、空气能热泵行业迎来三重政策红利
1. 北方清洁取暖市场加速扩容
-
财政补贴直达终端:
农村地区运营补贴向困难群体倾斜,
户用设备采购补贴最高达6000元(如陕西定边),商用项目最高补至投资额50%。近期霍州市启动的139.4万㎡“煤改电”项目,招标1.39万台空气源热泵,要求10月底前完工,凸显政策落地紧迫性。
-
政策强制替代传统能源:
河北邯郸、山西运城等地
明确要求用热泵替代燃煤/燃气锅炉,山东、河北 禁止新增农村“煤改气”,为热泵腾出市场空间。
2. 技术标准升级倒逼行业创新
-
超低温性能成准入门槛:
政策要求设备在
-25℃低温环境下COP≥2.0,推动企业突破技术极限。万和近期发布的“焱46”系列已实现 -46℃稳定运行、-35℃制热无衰减,获国际先进技术认证。
-
环保制冷剂替代加速:
2025年新国标将一级能效标准提升至COP≥3.8,
R290环保机型成本溢价从30%降至12%,市场份额升至28%。
3. 项目储备机制利好
-
政府集中采购主导市场:
2025年
商用热泵招标量同比增长40%,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项目占比达38%。地方政府优先选择具备 模块化设计、快速安装能力的供应商(如中广欧特斯可将安装成本40%)。
-
“整县推进”模式兴起:
山西、新疆将热泵纳入县域清洁供暖规划,
工程渠道占比从2024年41%升至2030年53%,具备区域服务网络的企业优势显著。
三、产业链应对策略:抢占千亿增量市场
-
技术卡位低温与智能化
头部企业聚焦
-30℃超低温变频压缩机、AI除霜算法,格力/美的研发的涡旋式压缩机将能效提升25%;海尔等企业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 远程能效优化,系统效率再提12% 。
-
渠道下沉与属地化服务
在
2800个县域建立服务网点,覆盖山区等高海拔地区(如霍州项目要求设备适应600m以上海拔) 。生能等品牌借助地方政府背书,在定西、内蒙古等地形成标杆案例。
-
商业模式创新降门槛
-
EMC(合同能源管理):用户以节能费用支付设备成本,缓解初期投入压力;
-
BOT(建设-运营-移交):在集中供暖项目中占比升至35%,锁定8-10年稳定现金流。
四、挑战与风险预警
-
地方执行滞后可能拖累需求释放:
广西、江苏等地因项目储备不足被调减资金,部分基层部门存在“不会包装项目”的能力短板。
-
原材料成本波动侵蚀利润:
2024年铜价上涨23%,导致行业毛利率下降2.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承压明显。
-
国际竞争壁垒升高:
欧盟新规要求出口产品
能效比≥4.0,R290机型需通过安全认证,技术改造成本增加8-10%。
五、未来展望:政策东风延续,行业格局重塑
2025年空气能热泵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50亿元,政策将持续扮演核心驱动力:
-
15省新建建筑强制预留热泵安装位,渗透率剑指35%;
-
“光伏+热泵”耦合系统将成工商业项目标配,2030年市场规模达210亿元;
-
碳交易机制成熟后,10万㎡热泵供暖项目年均可获碳收益80万元。
随着财政部340亿资金全面落地,空气能热泵已从“替代选项”升级为“减污降碳”的核心基础设施。企业需紧抓下半年项目申报窗口(8-9月),以技术适配性、渠道响应速度、商业模式创新三大能力,争夺政策红利期的黄金席位。